追寻是心灵的向往,奋斗是最好的传承。 广东荔枝一年一百几十万吨产量,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替代不多,品质上敌得过高州的更寥寥无几。 即使在中高收入人群当中,很多人也没有尝过上好荔枝。 如果我们给荔枝的消费画个像,全中国有多少人吃过,多少人没吃过?全世界呢?或者有多少人听说过但还没有吃过,多少人吃过,但没吃过上好品种? 这里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,是怎样认识并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。 要是你发问卷,问不知荔枝为何物之辈要不要吃荔枝,要不要花钱买荔枝,那人家恐怕不知所云。 但如果能把荔枝——特别是高州荔枝——摆到他们面前,让人家看得到荔枝的形与色、闻得到荔枝香味,还能亲口尝一尝,那恐怕就没几个会拒绝的了。 高州、茂名和广东今年试了一把,用几十个航班飞机把荔枝运到日本、美国、欧洲、中东,第一次这样做,到哪里都受欢迎。 今年本来是荔枝的大年,从产量看,多出来很多,但由于新商道开辟,价高又走量。 为什么大年不大?秘笈就是商道大开,把增加的产出顺利导入市场和潜在市场。 这样看,通往潜在消费市场的商道文章,还大有可为。 优质农产品在世界上永远抢手 人类对好吃的从来趋之若鹜 要看到优质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永远抢手,人类对好吃的物品,从来趋之若鹜。 问题是市场体系落后,优质农产、优质食品的价值被掩盖、受抑制。 有一年在悉尼,当地人说日本人来采买澳洲龙虾,是把空白支票放到供应商面前,只要你供龙虾,价钱随便你来写。 我当时想,搞农产品要搞到这么个地位,才算过瘾。 此次访高州,觉得当地早在唐代就名扬天下的妃子笑,将来也有机会过这把瘾。 不但如此,产出优质农产品的乡村地方,不少还是人间胜境。 1985年我第一次跟杜老出访,到过克罗地亚,那一片无边无尽的葡萄园中间,建有一个葡萄酒厂。 如此美轮美奂的乡村,一辈子也难忘。 法国普罗旺斯葡萄园、日本北海道、意大利中部丘陵大片橄榄树,也包括我们新疆种薰衣草的大田,其实都有极高的美学价值。 前提当然农产是顶级,高收入不亚于任何其他行当,从业者享有地位和尊严。 徐闻和高州的农村,有希望向那个方向发展。 商道是双向的 今天的市场是大市场。 我国十几亿人口一半是城镇人口,靠市场供应食品。 另一半农村常住人口,也有很大比例靠市场满足吃的需要。 中国城乡家庭消费开支当中,最大一项还是吃。 像上海那么一个超大都市,每天消费蔬菜万吨,水果6000吨,水产5000吨,粮油1万吨,干货2000吨,还加4万头猪。 推到全国,每天要多少农产品应市?! 吃吃喝喝还是所谓高频消费。 买套房子很贵,但用来住起码可以30年。 买辆车几万几十万元,但五年十年才一回。 手机论千元,总也要一两年再更新。 可是食品消费,每天少不得,每餐不可少。 别看单价不高,消费的频率是非常高的。 这带来一个商业特点,做农产生意的现金流一般都好。 不论批发、零售、制成品、半制成品、还是餐饮,现金流都好。 市场总量大,消费频率高,现金流稳定,说明农业农产走市场化之路,是非常不错的生意。 麻烦之处是亿万食客的消费偏好不易把握,产供销要对得上,有不小的难度。 因此选定通商兴农路径之后,宜把农产商道看作双向通道,就是不单是农民种什么、养什么,商道上就卖什么、销什么。 还要特别注意反向运动,即把商道那端消费者的偏好,及时传递回生产端,不断更新产品、更新技术、更新流程。 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,是商道上双向活动的结果。 我觉得农民和农村不那么了解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,特别是不了解消费升级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,很吃亏的。 缺乏了解,缺乏体验,怎么让产品对路,怎么挣得到钱?所以通商之策,要特别注意市场需求信息的回流,不断传导回生产端,改造传统农业。 在徐闻,当地介绍近几年小菠萝卖得好,带起一股种小个子菠萝的新潮流。 起因是城镇居民多为小家庭,三几人切开那老大一个,根本吃不了。 还有,切菠萝难度太大,历来让城里的消费者诟病,可不可以改一改?我看有引入“台农4号”(“手撕菠萝”)新品种的,很容易手撕开来就食用。 这也带来一个启发,产品研发绝不仅仅只研究物,还要研究人,研究人的消费习惯、消费动作,研究怎么让产品更适应人的要求。 生产端要比消费端还更懂消费者,更能挖掘价值点,才能让产品更受欢迎。 (发言记录稿经作者本人修订)(责编:陈育柱、李语)分享让更多人看到。 我的孩子虽然没有经历311大地震,但我想让她了解当时的情况。 (责任编辑:admin)本文由韩日在线电影在线观看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llfreebux.com/bk/203.html |